微火成炬 “疫”起守“沪”,上海CA志愿者支援松江方舱实验室
微火成炬 “疫”起守“沪”,上海CA志愿者支援松江方舱实验室
发布时间:April 18, 2022
2022年3月以来,由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疫情突袭申城,上海面临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较严峻的考验。上海CA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切实彰显国企担当,第一时间招募成立上海CA抗疫先锋队,3月21日至31日,先锋队中先后有4名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前往松江方舱实验室支援抗疫工作。
松江方舱实验室是复星医药旗下复星诊断伯豪移动式新冠PCR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是上海首批三证齐全的移动式方舱实验室,在松江区新冠抗疫防控指挥部高效部署和快速响应落实下,经过前期紧急筹建后,已于3月18日正式启动检测,单个移动方舱实验室单日较大检测量可达2万管,按照10混1的方式进行采样检测每日较大检测量可达20万人次,而按照20混1的方式每日较大检测量可达40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辖区核酸检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张佳敏: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当我看到公司的招募倡议后,脑袋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参战’。”
3月21日早晨七点,下着雨的上海气温降到6~10度,张佳敏历经两个小时终于从浦东新区的家里抵达了松江方舱实验室。根据需要,张佳敏被分配到后勤保障部,主要为方舱里做采样检测的工作人员协调住宿、餐饮、用车、常用药配发等问题,帮助整理、筛选、采购食物、办公用品、常用药品等物资,空余时间还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将核酸提取及纯化试剂进行提前拆装、统一规整装箱,为方舱里做采样检测的工作人员提供便利。
因启动时间短,松江方舱实验室的两舱排班情况和具体进舱出舱时间还未固定,一切事宜都处在探索阶段,后勤工作也是从0到1在不断摸索中优化完善。
为确保负责采样检测的老师和同学们充分良好的休息和饮食,后勤保障工作也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实时调整,不确定性给这项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和挑战,但是这个踏入职场只有两年多的姑娘没有畏惧并快速适应了方舱的工作节奏,她说:“来这里之前,听说这里是方舱实验室我内心确实有一点忐忑,但是来到这里之后,我认识了很多具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看到许多为了检测结果能早点出来而彻夜在方舱加班的检测工作者们那么辛苦和无私,我深深地触动了。作为一名后勤保障工作者,我更要有一份热,发一份光,通过多和大家沟通,积极了解并解决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我能够为打赢这场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裘祺:
“眼看着我生长的城市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我总想着如果我能做点什么就好了。”
3月18日市经信委招募志愿者到检测机构进行志愿服务的通知一发出,今年2月份刚刚递交入党申请书的90后姑娘裘祺第一时间就决定报名参加,在小区解封的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来到了位于松江的移动式方舱实验室,负责实验室的后勤保障工作。这项工作对于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裘祺来说称得上一场挑战,不仅需要同时协调好方舱约70人的生活,做好用餐、用车等的调度,还要协调和排解实验室老师和志愿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绪问题。但这些都没有难倒她,她的乐观热情、认真负责和高效回应得到了周围领导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指挥部的领导打趣说:“看你穿着件I'm too lazy的衣服,和你根本不符嘛!”
在为期一周的志愿服务结束后,裘祺感受颇多:“在这次志愿服务中,我再次感受到了我们CA人的勇气与担当。作为头阵的张佳敏,在方舱启动的第一周就前去支援,与实验室团队一起摸爬滚打,共同探索出高效的工作时间表;参与样本信息录入和上传工作的刘承,扛起实验室中较细致、较艰巨的任务,每天从午饭后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对于所有的样本都仔细核对,力求上传的信息正确无误;参与样本接收、编号工作的吴昌华,由于实验室缺人手,她主动认领了接样的工作,并且通过不断思考总结、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了整体接样工作的效率。能与这群有胆识、有能量、有智慧的同事一起并肩作战是一种荣幸,累不算什么,我反而感到无比自豪。”
在问到为什么会毫不犹豫报名时,她认真地回答道:“眼看着我生长的城市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我总想着如果我能做点什么就好了。”
吴昌华:
出发的前一晚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不怪你,你是去帮助别人的,我支持你。”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且有过社区抗疫志愿服务经历的吴昌华在第二次志愿者招募通知发出后立即报了名,甚至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商量一声,面对婆婆的担心和再三劝说,她没有动摇。出发的前一晚她问孩子:“妈妈去做抗疫志愿者,要离开你7天,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害怕而不去做的话疫情就没法控制了。你会怪妈妈吗?”吴昌华年仅5岁的孩子思考了一下说:“妈妈,我不怪你,你是去帮助别人的,我支持你。”
就是这样,带着家人的牵挂,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吴昌华在3月25日早上冒雨前往松江方舱实验室安排的酒店,简单收拾后便立刻前往方舱开始投入工作。当天,吴昌华被安排到后勤组工作,然而第二天,在收样组两位志愿者离开、后续志愿者尚未到岗的情况下,吴昌华毅然而然报名转到收样组工作,收样组主要负责接收上海各区各街道送来的核酸样本,做好样本接收记录及核对,对样本进行90管一组的排版、编号,并根据各实验室检测情况将样本送入舱内。
第一次进仓的吴昌华激动又紧张,舱内的温度比外面实际温度高很多,穿着防护服在舱内待上半天后早已汗流浃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完成工作成为吴昌华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较终经过不断的实验改进,她形成了自己排版编号的工作模式,样本多的时候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1600管的排版工作,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
“说完全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吴昌华笑着说道,“在舱内的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一位志愿者在进行排版时拿到了一袋已经破损的采样管,手上也立刻被污染到,虽然大家立刻进行了消毒,但是那天结束工作回到酒店后,我就一直在等待当天的核酸检测结果,直到看到阴性后才长舒一口气,那一刻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后怕。但是,在一周的志愿工作中,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公司领导和其他抗疫先锋队小伙伴们的关心以及家人们的每日一视频,让我收获到满满的温暖和安全感。虽然有时会觉得很累,但是想到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看到方舱实验室中后勤、接样、录入、检测等所有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我相信胜利已经离我们不远。”
回到家中后,吴昌华再次主动投入到了社区的抗疫志愿服务工作中,虽然方舱的志愿工作结束了,但是吴昌华的抗疫志愿工作仍在继续。
刘承:
“每天都是较后一个收工出舱,七天累计进舱服务80多小时,疫情就是命令,我是党员我先上,没什么好说的。”
上海CA第一党支部书记、电子签署事业部副总监刘承,在本职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坚持出战。
在3月25日至31日的七天志愿者服务期间,刘承坚持每天早上7点准时醒来,为的是争取在上午安排处理好业务工作便于下午进舱专心工作,中午吃过午饭后就进舱开始工作直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左右方能结束,7天累计进舱志愿服务80多个小时,甚至有通宵达旦的情况。 为了争分夺秒及时给出当天核酸检测的结果,刘承除了中途出来用餐基本没有休息,为了尽可能多留在舱内工作同时不浪费防护服资源,刘承坚持少吃不喝不上厕所,每天完成工作后出来嗓子都处于要冒烟的状态。因进舱防护标准严格,在全副武装下刘承经常感到闷热、呼吸不畅等情况。
舱内是负压环境,由于空气只会由外向内流动,容易产生高原反应,按常规一般工作4小时就应出舱休息,可忙起来了他根本不知道时间也顾不上休息。舱内样本制备区工作间布满了各类设备,两平米多的活动空间较多时有七、八位工作人员,腾挪移动都要非常小心。尽管如此,刘承依然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细心地录入每一个样本。他说:“刚接触试管时心里还是有一丝丝紧张的,可一想到外面的市民群众还等着检测结果时,这一丝丝紧张很快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信念,一股要快速拿出检测结果的信念、一股要同心协力必将战胜病毒的信念。虽然每天一个姿势坚持下来,出舱时总是感觉腰酸背痛手指疲软,可是这一切都值得。”
每天完成工作后,走出方舱的刘承才发现舱外早已万籁俱寂,深夜的马路上鸦雀无声,只有指挥部会议室还是灯火通明,他仿佛又听到了鸟儿的啼叫声、汽车的启动声、地铁的进站声、孩子们上学的笑声、工厂开动的声音……那就是春天的声音,那就是胜利的声音,他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在市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越是艰难越向前,万众一心加油干。本轮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上海CA抗疫先锋队的81名志愿者们严阵以待,不仅把服务好公司员工、及时响应同事的需求困难当作重要任务,同时时刻准备着逆行而上。疫情不退,志愿服务不停,上海CA抗疫先锋队的志愿者们将继续为疫情防控工作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让“志愿红”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闪闪发光。这场战“疫”必将胜利!